欢迎光临无锡社科网

今天是:

学术活动

推动无锡文化建设上新台阶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

时间:2016-03-31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实现“五个上新台阶”,推进“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7月13日,江苏省社科联与无锡市社科联共同举办推动无锡文化建设上新台阶理论研讨会,来自省社科联、省社科院、东南大学、江南大学、市委党校等科研机构的六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专家发言摘要刊发如下:

  省社科联副主席、南京市社科联主席、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叶南客:

  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推动无锡文化建设上新台阶

    近年来,无锡文化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十二五”期间,以“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和数字化”为引领,以创新为抓手,无锡的众多公共文化服务打造成了全国示范样本,文艺精品在“五个一工程”获奖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一些作品在海内外上演获得了巨大成功,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市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在全省最高,文化产业特别是动漫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政策上也进行了大胆创新,如成立了全省首家专业文化金融机构-无锡农村商业银行太湖文化支行等。

   同时,无锡文化建设依然还存在一些困境。如文化特色化不够,八十年代无锡文化旅游产品较多,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但近年来随着周边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无锡推出的旅游产品亮点不多,凝聚人气的市场被周边城市分化。产业结构不够健全,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制造业为主,而增加值率较高的文化服务业比重很小。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种不多,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文化服务业高端化较欠缺,群众能享受到的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业供给相对不足。

   当前,无锡文化建设在以下方面应该有一些战略思考:一是推进文化现代化。要多层次、多主体,以政府为主导,形成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齐心协力,广大居民参与的发展格局,在文化评估、建设、氛围、精准化产品打造等方面都要以现代化为要求;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意政策,增强文化创新力,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力,拓宽文化社会化运作渠道。二是推进文化法治化。根据“强富美高”要求,完善文化的产业法规、市场法规,一方面要减政放权,另一方面要提升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推动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在文化发展中协同创新的作用。三是推进文化融合化。通过“文化+”的方式,将文化与金融、科技、创意、工业、旅游、教育培训等高度融合,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四是推进文化均衡化。提高文化发展区域平衡、城乡均衡,实现全域文化一体化。五是推进文化国际化。要有国际化的期盼和追求,实现无锡文化魅力的张扬。

   推动无锡文化建设水平更上一层楼,建议着力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塑造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无锡“工商名城”是传统的前工业化时代形成的品牌,但就当代文化来讲,仍需要重新塑造。要准确定位城市文化形象,面向全面率先小康、全面现代化,面向城市新一轮发展,寻找体现城市形象定位和城市精神的品牌标志,并加强无锡城市文化形象的新媒体传播。二是加大供给侧改革,提升文化消费力。要推动文化产业与工业制造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加快供给侧改革,以生产促消费,实现消费需求——作品——产品——消费品的对接,实现创意——创作——生产——销售的对接,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充分利用无锡的物联网技术优势,创新群众文化消费方式,拓展文化市场。充分利用数字化趋势,倒逼上游文化产品的创意、创作、生产和传播,实现数字化,开辟文化消费、文化产品生产的新路径。并以国家《关于对文化市场政策落实和行政审批规范化情况开展督查的通知》为契机,企业加强信用建设,政府加强消费保障,媒体加强消费引导,学校加强消费培育,提振文化消费信心。三是大力“培引”文化人才。建立以重大人才工程为引领、区域行业人才工程为支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扶持为保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宽松环境。大力引进高端创意研发、经营管理、营销推广人才。四是创新绩效评价。建立完善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文化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对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的督查和考核力度。不断完善有效对接全省指标、符合无锡实际的文化发展统计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文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庄若江:

  彰显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积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文化是社会发展重要的内驱力量,未来城市的竞争最根本的是文化的竞争。相对较为强劲的经济,目前无锡的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与缺憾:文化价值共识需要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贡献力不强,具有持久影响、品牌价值的文化精品不多,城市品牌形象还不够鲜明。

   城市文化品牌一靠打造,二靠传播。

   全市上下需强化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充分认识吴文化、工商文化等优秀传统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意义和未来发展的支撑价值。注意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城市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制度建设与环境熏陶,使“文化即价值”观念深入人心,贯彻到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实践中、在具体项目中焕发生命价值。

   打造城市品牌,需要强化城市记忆标识,建立文化识别系统,通过具象化手段在视觉上加强受众感知度,从而建立起一个内蕴丰满、外在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公众场所、人群密集地带、包括火车站、地铁站的“文化认知标识”的缺失,一向是无锡的文化缺憾,亟待弥补。建议以吴文化、民族工商文化、山水文化、影视文化等为主题,依托城市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遗存,立体化打造城市文化标识系统。

  “城市历史人文遗存”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库,无锡作为吴文化、民族工商业发祥地,历史留下了许多宝贵遗产,如梅村泰伯庙、鸿山泰伯陵,阖闾城遗址、惠山古镇祠堂群、民族工商业的诸多遗存和大量名人故居等。目前,物态遗存相对得到较好保护与修复,但整体看文化资源尚呈流散状态,需要科学梳理整合,使之成为互为映衬补充的旅游路和产品,更好发挥文化影响力。

   文化产业,要着力形成“内容产业(内置)系统”。要组织力量精心策划,有计划进行文化资源与影视(包括微电影)、动漫、网络、出版、舞台剧等生产环节的对接,讲好“无锡故事”,让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和创作资源,在产品传播中产生品牌效应。

   城市品牌的建立,除了本身内涵建设,对外传播是重要一环。品牌口号的确立十分重要,在使用“太湖佳绝处,运河水弄堂,灵山吉祥地,百年工商城”较好彰显了城市文化特色的同时,仍要继续宣传“太湖明珠,工商名城”,打好持久牌、特色牌。

   要强化城市的“自我营销”能力。城市营销的主体是企业和民众,要避免政府将城市营销事务大包大揽。应创新机制,动员和鼓励民间力量(企业、民众)参与城市营销,建立立体化的城市营销网络。目前无锡微博、微信营销已初具特色,如“无锡城事”“无锡旅游”“天下无锡人”等都有较好社会效应,应予以重视和鼓励,逐渐形成一个社会化的现代传播网络。同时,需要一套城市营销的整体规划,并培育高水平专业团队,构建诸多理念先进、具有市场意识和传播能力的现代文化传播专业队伍,以适应现代传播发展趋势,借助现代科技、现代管理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城市营销还需要优秀的人文资源作为内容,文艺精品和文化项目,以及能将浅层次“风光游”转化为深度“人文游”的优质旅游产品等。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傅兆君:

  弘扬工商文化,引领无锡深度工业化发展

   工商文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产物。近现代无锡工商业兴起的主要原因,除了长期以来良好的经济基础以外,最重要的因素是无锡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数百年来积淀形成的深厚的工商文化底蕴。

   追本溯源,从原始资本积累开始,锡商走过了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无锡工商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无锡地区涌现出杨氏、荣氏、周氏等一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革开放后,无锡依托上海,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又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创办乡镇企业,开创了乡镇工业化的“苏南模式”,步入21世纪,又踏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无锡的工商文化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发展到今天,具有十分丰富和深厚的内涵: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儒雅贤达、视野高远;义利兼顾、崇文重道等。其本质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锐意创新、诚信务实。近代无锡实业家率先抓住了中国工业化起步的机遇,从面粉厂、纺纱厂等小企业起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走出无锡、走出国门,不断扩大影响力,谋求更大发展。受“东林实学”经世致用理念的影响,无锡商人踏实务实,生活中勤俭质朴、不求浮华;经营上稳扎稳打、实干实做。无锡具有“儒商”传统的企业家们普遍具有诚实守信的自律精神,这种诚信精神在企业家身上表现为讲究慎独与诚信修养,在企业就表现为注重产品质量、精选精制。二是兼收并蓄、包容开放。近代无锡工商业在向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这也决定了无锡的工商文化从诞生之初就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无锡商人不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也不断吸收徽商、晋商等地方性商人群体的文化精髓,如吸收徽商合股投资的方式、将商品经济发展与地方文化发展相协调等。正因为这种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特质,无锡工商业才能蓬勃发展。

   无锡深厚悠久的工商文化底蕴,是当前无锡直面各种挑战,谋求更大发展的强大精神助力。弘扬工商文化传统,要将工商文化传统融入无锡的城市气质中,要坚持文化的开放性,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坚持创新发展,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构建创新网络,实现产学研联动的创新发展机制。高度重视人才建设,要大力引进战略型新兴产业的世界顶尖人才和高端人才,并高度重视本地人才的培养。

   坚持深度工业化是弘扬无锡工商文化的时代选择。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相融合的深度工业化是当前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也是当前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无锡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初步具备了深度工业化的条件,应在国家“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指导下,积极推进深度工业化。坚持深度工业化,就是要要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补齐当前发展短板,扩大有效供给;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可持续投入,优化劳动配置;政府层面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企业层面要降低综合成本,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供给侧的质量与效率;开展“双创”行动,以新空间发展新产业,充分释放新兴产业的供给端活力,以达到“乘法效应”。

   推进深度工业化,就要充分发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弘扬无锡传统工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对职业“一以贯之”的敬畏、对顾客“奉若上帝”的尊重、对产品“止于至善”的追求;不盲目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大,更专注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在细分领域内做到极致,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整个产业系统、整个社会体系,甚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共无锡市委党校教授  张鸣年:

  走特色之路,实现无锡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十二五”以来,无锡文化产业贡献率稳步提高,但到2020年无锡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要达到6%,文化产业的发展就需要进一步提质增效。

   一是进一步明确无锡文化产业重点发展门类。坚持错位发展,破除贪大求全的思维模式,找准优势,重点突破,把特色做优做精。影视传媒、动漫网游、创意设计等一直是无锡文化产业重点发展的领域,要从技术支撑、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保障、金融支持、市场畅度等方面进一步精选,确定能够做优做特做精的项目与领域,优化资源配置,聚焦发展重点,瞄准国际市场,强化品牌建设,努力形成集聚效应,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做出世界一流产品。

   二是夯实产业平台,实现产业的规模化、系统化。以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为例,这个2013年6月开园的园区,次年上缴税收4100万元,第二年(2015)实现税收2.45亿元,凸显其强劲的爆发力。更重要的是,这个园区短短3年,已聚集国内外知名影视企业400多家,拍摄制作影视剧400多部,实现从外景拍摄到出品大片跨越,走完了传统影视基地10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正向打造“影视之都”目标迈进。影视属于高端制造业,而数字电影制作是电影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美国处于领先地位,其他国家也出现一些新的制作中心,比如伦敦、温哥华和巴黎,中国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前景。无锡环境美,处处是景,气候宜人,交通便利,生活成本低,有适合拍摄的各种影棚,政府部门要看到数字影视的巨大潜力,把数字电影作为无锡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一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进行重点扶持打造。

   三是擦亮“中国动漫基地”这一金子招牌。无锡动漫制作最早是台湾人带来的,90年代初风靡全球的美国好莱坞大片《狮子王》早期制作环节无锡都参与了。后来由于日本动漫公司给的制作费高,无锡就开始了与日本动漫行业长达20多年的合作。目前,日本70-80%的动画制作业务发生在中国,而中国就在无锡滨湖。今天,以滨湖万达为中心周边3公里范围内,散落着几十家制作公司,拥有得到国际大公司认可骨灰级人才2-5千人,从业人员保守估计1-2万人。无锡还有一些与韩国(如无锡广新影视动画公司)、与美国动漫公司合作的公司。因此,无锡有理由成长为中国动漫基地。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寻找突破口,催熟这个产业。如由政府牵头,硕放机场与深圳航空联络,把设在浦东机场的日本动漫航班协会落脚点迁至无锡,促进日本的业务转移至无锡。

   四是因企因业制宜创新扶持激励方式。无锡有8000多家文化企业,而散、小、弱的小微企业占到了93%。虽然绝大多数文化类企业都有融资需求,但传统的银行信贷对可抵质押的实物资产和担保要求较高,并不太适用轻资产、难评估的文化产业。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创新扶持方式,改变锦上添花式事后奖励为雪中送炭为主兼顾锦上添花式事前为主事后为辅的奖励模式。并改变传统的企业补贴扶持模式,做到该放的放得开,该扶的扶到位。要因企因业制宜,积极探索“扶改投””、“扶改贷”模式。并撬动民间资本投入。加大文化与资本的结合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是全方位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无锡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还在于人才的缺乏。以电影后期制作为例,现在一部大片50%的预算都在后期,其中大部分资金又放在特效上面,属于朝阳产业。调研得知,目前这个产业不缺钱,不缺场地,不缺设备,就缺人,尤缺成熟人才。目前,江南大学、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北大软件学院等学校都有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亟需实现产业跟教育的有效对接。无锡要成为电影之都,就要出台更多吸引人才的政策,把人才引过来,留下来,加大力度向海内外引进足够多的电影后期制作公司,形成浓厚氛围,把北上广等城市的人才吸引过来。

    六是积极探索建立消费功能区支撑的综合服务平台。现在不是说大家没有文化消费,大家不想消费,而是没有合适的文化产品与平台提供给用户。无锡要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文化精品,注重开发更多文化消费功能区,创新消费路径,打通创作、生产、消费产业链条。华莱坞2015年接待游客近52万人次,举办各类文化旅游活动近130场,已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江苏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吕 方:

  顺应经济转型需要,推进工艺文化发展

   当前江苏经济进入了推进转型升级、率先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依靠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做好做精,要通过工艺创新促进江苏产品品质和美学特性的档次,实现江苏产品向江苏精品的工艺美学的转型,最终实现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发展。江南工艺文化是实现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的文化支撑,我们要从自身的文化秉赋、文化特性中去认识、寻找和打造优势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有必要在工匠精神语境下重新认识江南工艺文化。工艺是人类最基本的文化,工艺文化反映着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将起初完全实用性的生活器物制作逐步艺术化而不断美化自己生活的趋向,最充分体现着人在生产活动中可以超越直接的功利需要而“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特性。江南吴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手工业发达地区,也是工艺文化最早孕育、最早发展和最发达的地区,长期手工业的劳作,培养了吴地人民心灵手巧、“经世致用”、“精致典雅”的文化心理,推进了宋明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年的两会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工匠精神”这一新词汇,鼓励企业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我们讲工匠精神,从人的层面讲,往往忽略了支持工匠精神背后的工艺文化。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不仅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工艺设计理论和技术方法,更要依托江南工艺文化这一内源性的文化肌理,从自身文化秉赋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推进无锡文化建设上新台阶,就要重视推进工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要梳理挖掘江南工艺文化的文脉。深刻体验祖辈传承、与生俱来、精致典雅的文化心理,通过研究传承和创新,精工制造、精品制造,为弘扬“工匠精神”提供一种文化认同的文本和榜样。无锡文化资源丰富,钱钟书、二泉映月、紫砂…象征着无锡人民精典雅的文化心理,需要挖掘整理和宣扬。二要制订完善相关政策,突出对精工制造,对“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政策的支持。建议开展无锡精益化行动,把精益化行动纳入无锡文化上新台阶的建设中。提倡精致化的价值观念,建设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文化生态环境,依托江南工艺文化传统,在国家提倡“工匠精神”的语境中把精益化转化为一种文化的行动,以创优来支持创新,在工业制造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率先行动中为全国和全省作表率。三是建议在无锡设立工艺研究院。推广新工艺技术,对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实现商业化、商品化,并为政府提供咨询。四是希望关注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建设是当前情况下创新发展的一个新的战略选择,延续了文脉,强化了特色文化,是文化上新台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同时,特色小镇可通过特色文化产业形成产业功能区,是无锡文化上新台阶的一个新抓手。期待无锡在新一轮的文化建设中能够依托自身文化秉赋和文脉,以工艺文化创新和特色小镇建设作为一个新的战略选择,以培育和弘扬工艺文化作为一个新价值导向,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上发扬光大吴文化、江南文化和当代无锡文化,在推进文化和经济发展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无锡开放大学党委书记、副教授  刘彬:

  构筑道德风尚高地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道德风尚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道德观念、善恶标准、道德行为模式和道德心理习惯的综合表现。建设道德风尚高地,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需要,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需要,也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道德风尚高地,就是要占领道德建设的制高点,从最能形成共识的“爱、敬、诚、善”着手,从最能取得突破的领域、载体、制度抓起,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以人的觉醒凝聚城市精神力量,以人的成长促进社会思想成熟理性,以人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

   一是着力抓好道德品质的内外兼修。市民道德品质是衡量一个城市公民素质高低和社会风气是否优良的重要标准。传承和发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优良传统,通过修订完善《无锡市民文明公约》和《无锡市民行为准则》,积极引导市民自觉履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增强作为城市主人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规则意识、监督意识。二是着力抓好道德环境的潜移默化。城市的良性有序运作需要有良性、公正的监督和管理。因此,在道德风尚高地建设中,要努力使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与为民办实事、优化城市道德环境相协同,以推进城市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广泛开展各类诚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大诚信典型选树宣传力度,完善“黑名单”发布制度,对严重失信行为实行多部门、跨地区联合惩戒,努力构建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三是着力抓好道德规范的制度建设。特别要注意从立法、政策、管理、监督、考核等方面给予市民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的支持。要加强法规体系对道德领域的涵盖和保障,围绕交通、网络、旅游、餐饮、殡葬和宠物管理等制定刚性规定,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使得公民外在行为受到法规的刚性约束。

   建设道德风尚高地,要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心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但道德风尚高地是道德状况处于较好状态的笼统概述,而且,落实到每个城市、每个行业、每个单位,又都有其具体的表述。所以,推动道德风尚高地建设,必须进一步明确道德风尚高地的内涵、外延以及具体的衡量标准。道德风尚高地建设要能够结合本地实际、高于国家及省的标准来推动考核指标的细化与责任落实,将文明体系与职能部门工作共同实施、共同推进、共同考核。同时,还需与本地人口、面积、生产总值和城市化率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综合考量,正确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之间的关系。并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对象,制定适用广泛的道德风尚高地衡量标准,以此重建社会道德建设的目标体系,重塑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重构社会道德风尚的评价体系,推动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小落细落实。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