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无锡社科网

今天是:

学术成果

苏南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功能定位

时间:2016-03-31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章永刚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153)

  

摘要: 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产业的主力军,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源基础,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提升是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面对产业对人才综合素质需求的不断提高和生源质量不断下滑的趋势,区域高职教育应当聚集优势、强化特色、提升品牌,吸引优质生源,并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提升自身文化功能,促进职业精神的养成。

  

关键词: 区域产业  转型升级  高职教育  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课题来源:1、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苏南创新型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研究》(12YJA880164),主持人:章永刚;

  2、201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基于无锡区域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的探索研究》(2011JSJG413),主持人:章永刚。

  

 

  

一、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在理论上,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是通过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其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实施层面,“转型”的核心就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把高投入转向低投入、高消耗转为低消耗、高污染转向低污染、低产出转向高产出、低质量转向高质量、低效益转为高效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升级”既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也包括产业内的升级,即产业内部的纵深化发展、技术集约化和提高生产效率。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世界“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国家在 “十二五”期间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升国内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增强其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实力,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提出制造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二、高职教育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源基础

  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产业的主力军,直接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承担着技术物化(产品生产)和服务市场的重任。如果产业缺少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任何技术创新和研发成果都难以“落地”物化,先进的技术成果就无法转化为产品而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目标是适应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2011和2012年中组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分别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和《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从此,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已进入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提出“人才为本。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李克强总理在本年度“职业教育活动周”强调“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注重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进一步培养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大军,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和服务的水平,进一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和民生不断改善。”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史可以看出,其工业化过程中的历次产业升级都更多的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掌握新技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目前,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全国各地区“十二五”及未来“十三五”产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亦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譬如,江苏省无锡市作为东部创新型经济的领军城市和未来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无锡市 “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中提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要“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健全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和经营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是能够将设计、规划和业务决策转化为现实产品或服务。目前,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处于工业化后期,产业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和产品附加值增加的需求,反映在人力资源方面,就是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种类、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的需求,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高端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才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但目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是:⑴、生源质量的下降。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职业教育生源数量不断下降,新生质量急剧下滑(智力水平、学习能力、自理能力、行为习惯等等),与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人才的差距越来越大。目前,全国各地参加高考人数逐年下滑,特别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下滑速度尤为明显,如江苏省2015年共有39.29万人报名参加高考,相较2014年42.57万的报考人数,减少了3.28万人(7.7%),预计2018年江苏高考生源降至谷底;⑵、传统文化的偏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观念也根深蒂固,家庭、社会的偏见使得很多优秀学生与职业教育无缘;⑶、素质培养的缺失。绝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都是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度过,课内题海、课外家教辅导,为的就是高考的分数,素质教育在很多中小学只是理论空谈。一旦失去了高考这根指挥棒,进入职业院校,就会变得很迷茫,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职业的理想和信念缺乏,进而影响着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是:一方面是产业对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一方面是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滑,这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来说是个很大的难题。当今社会,硕士、博士随处可见,但要找一位高级技师却很难,这主要也是由于优秀人才不愿进入技能人才队伍的结果。

  

 

  

四、 区域高职教育功能定位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所面对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长三角经济圈和上海自贸区建设等区域经济新常态需要区域职业教育要有所作为,这既是职业教育的使命,也是区域高职教育转型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态势。

  目前职业教育已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后,区域高职教育不能再一味追求规模和数量,要坚持走质量、规模、效益相协调的办学之路,着力内涵建设。区域各高职院校必须准确定位,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延伸设置专业,坚持特色发展,形成专业互补,提升整体综合实力,避免同层次同专业多校设置。

  

1、创特色、立品牌吸引优质生源

  

当今,高技能人才培养已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战略。《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新增技师350万人、高级技师100万人,届时全国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总量达到1000万人。各省、市、区根据自身未来区域产业的发展需求,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都提出了各自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譬如,江苏省《关于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底,全省新增高技能人才200万人,其中,紧缺型技师、高级技师10万人,即每年需培养20万高技能人才。

  

生源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一方面,高职教育所面对的是政策优势和市场优势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却面对着生源数量的锐减和质量的持续下滑。迫于现实的生存压力,很多高职院校不得不降低入学门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好的生源,再高的名师也难以培养出大批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为此,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主导下,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实施中高职衔接,吸收中职优秀毕业生是解决高职院校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另外,高职院校需充分聚集各自的办学优势、地域优势、区域文化优势和区域产业优势等,提升品牌,通过跨区域合作、社会文化交流、校企融合等辐射作用,不断扩大影响,努力提高自身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使更多的高中优秀毕业生投身于职业教育。

  

2、着重职业精神培养,建立职业自信

  

在国民教育中,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定位和分工。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已经过了几次调整,目前的定位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不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还是“高端技能人才”等等,“技能”只是“人才”的定语,“人才”培养才是教育的“本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应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这是技能人才的灵魂。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职业规范共同构成了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不一定就能成为产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关键还要看你的职业态度,职业态度是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表现为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态度端正、责任心强才能成为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技能人才,优秀的技能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柱。前不久,在民间因钓鱼岛问题要求抵制日货时,日本作者村山宏在《日本经济新闻网站》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如果想彻底抵制日货,中国只要加强自身实力,能够生产日本制造的所有产品就行。”“日本有很多制造零部件及其模具的中小企业。在年轻的时候,笔者曾经采访过一家制造生产螺丝时使用的“螺纹切削工具”的日本企业。那是一家员工不足100人的小企业。制造螺纹切削工具虽然挣不了大钱,但在小小的工厂里,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工作。日系汽车产业的品质,依靠的就是这些零部件的精巧。”日籍华人、日本软脑集团创始人宋文州先生在《中国企业比日本企业差在哪》一文中指出,“差别就在于很多中国人对待事物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正是落后国家的标志,是品牌和产业不能完成升级的症结所在”。〔8〕所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的首要任务不是技能,而是职业精神,技能培养是市场性和功利性的,可以通过短期的培训获得,而职业精神需要长期的培育和修练养成。职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区域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通过产教协同育人,推动专业文化与产业文化融合,构建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兴趣。

  3、建立区域产业文化传承、研究与创新基地

  我国工业化成就举世瞩目,然而相应的产业文化建设比较滞后,近些年来出现的许多质量、安全、责任事故,究其原因多数是因劳动者产业文化素养不足,缺乏职业理想和行业文化自信造成的。早在2010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就提出:“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2012年两会期间,“建设产业文化和产业文化育人”成了会议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得到了企业家们的重视,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著名民营企业家马国湘先生递交了“培养具有产业文化素养劳动者”的提案,把“产业文化”教育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任,放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位置。

  现代产业文化是实施职业文化教育的主体,是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的重要体现,它主要包括先进的企业文化、先进的行业文化、劳动者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及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制度和舆论环境。对我国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起主要引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现代产业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健全。

  目前,中国家庭教育的源泉是耕读文化而不是工业文化,学校教育的底蕴也深受“科举文化”的影响,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观念比较淡薄,社会文化素养与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不相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虽然苏南等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但产业文化教育却始终没有进入到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主流,而商业文化伴生的权力挂帅、金钱崇拜、市场角度的技术至上等亚文化却深刻影响着校园文化生态。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确立先进文化的引领地位,学习和研究国外先进的产业文化,结合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优秀的区域文化进行创新发展,将产业文化引入教育教学,缩小文化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尽快跨越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门槛,引领区域产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4、建立区域文化传承、研究与创新基地

  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是贴近区域经济,面向社会,服务企业。在办学功能方面,高职院校是培养合格和优秀职业人才的基地,是中小企业的技术中心、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和蓄水池,是区域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中心,同时也是区域社会发展的文化中心。从苏南吴文化区域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来看,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人数是本科院校的2倍,且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有近40%的学生选择在本区域就业,每年进入本区域职场的高职学生人数达3.5万人,这凸显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特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文化的继承、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特性决定了它对区域文化的传承、研究和创新的重要使命,区域文化是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品牌特色的核心内容。苏南区域是古代吴文化的发源地、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和当代乡镇企业的诞生地。吴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锤炼中,凝聚了一种对中华文化的奉献精神,这是一种追求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的发展的创造精神,是一种在面临挑战和机遇时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是一种在时代变迁时既不能消融主体又善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开放精神,具体体现为开拓、勤勉、务实、诚信、谦让和奉献,这种文化精髓铸就了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和当代乡镇企业敢为天下先、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和励精图治的创业精神,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创业创优创新的思想基础,养成了苏南区域秀慧、细腻、柔和、素雅、机智巧思、善于变革的文化气质,成为苏南地区经济崛起、率先实现现代化和人民生活步入小康的坚强动力。在区域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吴文化的优秀传统,吸收吴文化的精髓,加强对吴文化的研究,既是学校文化教育环境建设的需要,也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动力和良好服务的需要,是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吴文化区域优秀的传统文化、优雅的人文环境、丰富的史志资料、生动的名人志士和幽美的水乡园林,是构建文化育人生态,培育高尚情操,实现自信、自立和自强,养成良好职业文化的优质教育资源。

  区域文化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区域高等教育品牌特色的重要体现。只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与发展区域文化,只有在区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不断增强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影响力与辐射力。

   [参考文献]

  

 

 

  [1] 欧阳剑波.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J].职教论坛, 2011.08.10中国劳动

  

 

  [2] 海声.打造中国高技能人才的“铁军[N]. 中国劳动保障报, 2011.07.27

  

 

  [3] 朱雄才.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 ,2014年第9 期

  

 

  [4]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http://www.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5] 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Z].http://www.mohrss.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网站

  [6]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Z].http://www.jiangsu.gov.c江苏省政务信息公开网,2014.04.22

  [7] 宋文州.中国企业比日本企业差在哪里[C].http://www.iceo.com.cn中国企业家网, 2013.05.02

  [8] 莫荣,周宵,孟续铎.就业趋势分析产业转型与就业[J].中国劳动,2014.01

  作者简介:章永刚(1964—),男,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