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无锡社科网

今天是:

学术成果

无锡制造业变革与创新研究——基于世界新工业革命视角

时间:2016-03-31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无锡市经信委 苗春阳

  本文以世界新工业革命视角,分析无锡制造业发展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提出抓住机遇,促进制造业变革创新,实施“四大变革”和“十项变革行动”等建议。

  一、世界工业革命及其新动态

  工业革命,是以大规模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产业革命,极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一)工业革命的特征及其作用

  1、工业革命开启工业化发展模式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纺纱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在英国率先引发的工业革命,推动着机械动力替代人力、自然力,生产方式转入“机械化”,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由农耕社会转向工业社会。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电灯、电车等电气产品和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电力广泛使用引发的系列产业革命,特别是电力输送、电机驱动、电能与机械能互换,推动着生产方式转入“自动化”,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对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发展及格局的变化

  英国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极大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率先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并影响整个欧洲大陆相继发生工业革命。

  德国工业革命,重视引进英法国先进技术与本国技术改造、机器研发制造,重点发展电气、内燃机和化学等新兴工业。追赶英法等先行国,率先进入先进工业国行列,至今保持制造业强国的地位。

  美国工业革命,重视私人发明家、科学家,更加重视企业开发新产品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大量引进欧洲先进技术装备,重视创造性改进。在较短时间内取代了英法德的领先地位。1894年工业产值跃居世界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前两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工业化”强国战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英国率先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法国继英国之后奋起直追,德国后来居上,美国强势赶超。而中国则被边缘化,且成为西方国家争夺商品市场和掠夺原料的场所。世界经济发展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局面。

  3、“新工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

  20世纪中后期至今,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和经济界普遍认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融合与运用,将导致工业乃至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即新工业革命。

  然而,仍需理清以下概念:一是科技革命区别于工业革命,前者是以研发活动、科学发现为主,后者以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为主。二是“信息革命”、“新能源革命”区别于“新工业革命”,前者是经济科技若干领域的重大突破,后者是大产业范畴的革命性变化,具有推动社会迈向新时代的作用。

  (二)世界新工业革命新动态新特征

  ——工业革命的新动态:当今,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高端制造业回归战略,新兴经济体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纷纷实施赶超战略,世界制造业突现激烈竞争态势。

  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等政策,建设全新工业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提升智能化水平,着力保持全球制造业第一方阵地位。

  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以推动智能化、网络化升级为重点,建设基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发挥产品创新、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力图巩固在全球制造业的领先地位。

  我国制定《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和高端装备等十大重点领域,提出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等九大重大战略任务、八大政策举措和十年行动计划,努力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工业革命的新特征:当今,数字制造、互联网、可再生新能源和生物等技术前沿领域的革命性突破,正推动着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对制造业将产生颠覆性影响。新工业革命正呈现五大特征:

  1、能源变革。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生活消费所依赖的化石能源逐步枯竭,可再生能源正在逐步取代化石能源,国际能源供需格局、能源发展趋势以及能源安全等矛盾冲突,推动着能源供给、能源消费和能源技术革命。

  2、生产方式变革。当今,多数企业大规模生产方式,与需求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等新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智能装备、互联网技术发展及网络平台功能等,推动着生产方式向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及跨地区、跨国生产的变革。

  3、加工制造方式变革。传统机械等制造主要是金属切削方式,部分是挤压冲压成型等少切屑、无切屑加工方式,随着数控机床广泛使用,特别是3D打印成形等新技术,为加工制造增添了新方式。

  4、组织模式变革。随着企业“总部产品设计,分散生产,就地销售”模式和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特别是制造企业的集团型母子式、小型化,催生着企业组织的分散式、网络化变革。

  5、营销模式变革。随着电子商务等生产服务的兴起,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融互动,特别是制造服务化发展,催生制造企业营销模式变革和制造企业的服务化变革。

  二、无锡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新世纪以来,无锡工业转型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然而,薄弱环节显现,经济增长乏力,许多企业优势减弱,常处于被动格局。

  (一)经济总量优势减弱,竞争力有待提升。

  1、经济总量。2014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45.7%,从业人员占比50%,工业国税和地税收入分别占全市国税74%、地税23.7%,在全市经济中保持主体地位,工业经济总量在全省保持第二位、在全国列第十位。然而,工业经济增长显得乏力,第三产业增加值首超工业,近三年来工业在全国位次相继被北京、重庆和青岛赶超,还面临南京、南通等城市的追赶。

  2、产业结构。2014年,七大新兴制造业占规模工业的43.1%,物联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同比增长40%、17.1%、11.2%。无锡装备工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48.4%,比重低于深圳(72%)、苏州(55.2%)、南京(51.1%)。无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11.7%,低于苏州(25.4%),高于南京(10.4%)。物联网、装备等新兴制造业优势增强,传统产业比重仍然较大。

  3、技术创新。2014年全市R&D占GDP的2.73%。企业R&D占销售收入的1.46%,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占比3-5%。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3.2%,专利授权量少于苏州、杭州、宁波、深圳。近年来,全市各类研发平台相继建成。然而,部分“三创载体”功能建设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需求仍不相适应,一些企业技术人才仍显匮乏,颠覆性创新较少,科技成果转化不尽如人意,高档技术装备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他人。

  江苏创新城市评价报告显示:2014年,无锡创新资源指数为44.1,明显低于南京62.3、苏州55;无锡创新投入指数为29.6,明显低于南京40.1,高于苏州29.2;无锡创新产出指数为49.6,低于南京52.2和苏州50.1;无锡创新效率指数为57.3,高于南京54.7、苏州53.1;无锡创新企业指数为30.2,低于常州30.3,高于南京30.1。

  4、效率效益。2014年,无锡规模工业劳动生产率为23.4万元/人,低于南京、苏州,高于杭州、宁波。无锡规模工业销售利税率为8.9%,低于南京、杭州、宁波,仅高于苏州。无锡规模工业增加值率为20.3%,高于苏州、杭州,低于深圳、南京,与全国平均27%相比差距较大。近三年来,无锡制造业高加工度系数为1.33,高于宁波(0.81),低于深圳(5.86)、苏州(2.41)、南京(1.55)。深加工度仍显不高。显示,企业专业化、集约化和加工度不高,总成、整机等最终产品比重偏低,特别是高端、精细、尖端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更低。

  5、竞争优势。近五年,制造业29个行业中,无锡在国内具有分工优势的有13个行业(区位商LQ>1),优势明显行业有6个(区位商LQ>1.5)。2014年,对外依存度为55.1%,工业制成品占全市外贸出口占比95%。其中,高新技术出口占比41.4%,机电产品占比60.3%。全市加工贸易占比为44.6%—49%,许多处在价值链中低环节,一些外资企业采用原材料高价进、制成品低价出避税,工业增加值率和利税贡献不尽如人意,企业国际竞争优势减弱。

  综合以上分析,工业总量仍处国内城市前10位,劳动效率、用地效率等相对领先,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部分行业在全国具有分工优势。然而,受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变化和资源环境制约,受经营方式、发展路径依赖等因素影响,一些企业转型滞后,许多产品处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环节,尤其是受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后发增长的冲击,企业国际竞争优势在减弱,无锡制造业再创新优势压力增大。

  (二)新工业革命带来新机遇,形成新挑战。

  世界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制造业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无锡制造业发展面临着观念、模式、技术、产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等新机遇、新挑战。

  1、新的机遇。世界新工业革命,催生着能源生产与使用、社会生产方式、企业组织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也必将为制造业转型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新旧发展模式转换的机遇。当今,新观念新思维大量涌现,为改变思维定势,转换战略模式提供机遇,为发现和接受新事物、实施新行动提供精神动力和前进方向。

  ——技术进步与创新突破的机遇。当今,全球科学技术创新活跃,多领域新技术的突破,为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拓展了想象空间,增添更多技术资源,为缩短技术差距提供极好的机遇。

  ——产业转型发展与升级的机遇。当今,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的不断突破,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大量涌现,为产业发展拓展了空间,为无锡制造业缩短与国际的差距,实现主导产业更替,发展新领域、新空间拓展提供极好的机遇。

  ——生产方式变革与更新的机遇。当今,信息技术和新工艺、新装备的广泛使用,、特别是两化融合、电子商务、互联网营销,为生产方式及组织和、营销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2、新的挑战。全球性金融危机、能源与环境等问题的倒逼,新技术、新需求的涌现,对无锡制造业形成诸多挑战。

  ——新旧观念冲突的挑战。新工业革命诸多新观念、新思维,影响和冲击传统的惯性思维、从众思维观念,对无锡制造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形成新的挑战。

  ——新旧技术更替的挑战。美国等发达国家科技领先优势,对无锡企业技术升级、新技术应用,特别是创新能力形成新的挑战。

  ——新兴产业替代的挑战。新兴产业大量涌现,冲击着无锡传统制造业,对企业形成冲击或淘汰的风险,对成长期的新兴制造业形成市场竞争的新挑战。

  ——新旧生产方式转换的挑战。信息技术发展和深度应用,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网络等现代生产方式,对无锡企业生产方式转换等方面的挑战。

  ——成本优势战略更新的挑战。知识经济、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对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型企业低成本竞争形成新的挑战。还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双向挤压等挑战。

  从总体看,无锡制造业发展面临新环境、新机遇,尤其是受低成本优势减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国际贸易条件恶化和资源与环境等因素制约,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同时,面临经济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新要求,把握新工业革命与制造业转型发展这历史性机遇,实施工业转型发展和优势再造,任务艰巨而紧迫。

  三、无锡制造业变革创新的路径

  无锡应探索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比较优势足的产业强市道路,以提质增效升级和增强竞争优势为核心,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制造服务化转型为重点,构建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体系,着力打造“制造强市”。

  工业革命,涉及技术变革、产业变革、企业变革和相关制度变革,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提出变革要求。应着力推进“四大变革”和大力实施“十项变革”行动。

  (一)战略变革升级,再造发展模式新优势。

  无锡产业战略变革升级,应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为取向,以“提质、增效、升级”为重点,推进发展战略变革和发展模式创新,在转型中再造发展优势。

  战略变革一:着力推进战略取向变革升级。从发展观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变革入手,发挥战略变革先导作用。

  ——发展战略观念升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新传统价值观,在提质增效升级中拓展发展空间、保持稳健增长、增强竞争优势。更新思维模式,用现代经济发展观念以及互联网思维引领和支撑战略升级。

  ——发展战略目标升级。坚定走“制造业强市”道路,实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主战略,以提质增效升级为重点目标,向市场新需求、链价值链高端和生产技术先进、产品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高端领域转型升级,由“制造业大市”向“研发与制造强市”迈进,追赶国际制造业先进水平,重振无锡制造业雄风。

  战略变革二:着力推进战略模式变革优化。从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路径着力,支撑战略变革优化。

  ——发展战略模式升级。瞄准世界前沿领域,实施制造业强市主战略。战略取向升级,由经济增长型战略向经济质量型战略的转变,在转型中强化产业技术质量、经济效益和产业规模协同提升的战略取向。战略态势升级,由跟随型战略转向赶超型战略的转变,由模仿式发展转向自主创新、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态势。战略类型升级,由成本领先竞争战略向技术领先、差异化战略的转变,由规模优势转向技术质量、品质品牌领先的战略类型。

  ——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向资源高效利用的转变,由外延式扩展为主转向创新驱动、内生性增长,促进产业更新与创新。企业转型发展方式,由零部件加工、进口组装、代工生产为主向自主开发、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导的转变,促进生产方式转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变革。

  ——经济发展路径优化。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优化资源聚集路径,由利用外资、项目引进为主,向大力引进承载优质资源、高新技术、优秀人才的高效益、高端产业的转变。由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为主,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攻克重点关键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制约的新路径。优化企业发展路径,由模仿型、跟随式发展,向超越发展、创新发展的转变;由国内省内分工优势,向国际比较优势的转变,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经济发展动力优化。优化地方政府功能规划和政策服务,促进由物质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导的转变。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由主要提供土地等资源和增加投入为主,向提供公共物品、配套设施服务,依靠创新力量驱动的转变,促进知识资源、人才智慧以及“互联网+”等新要素成为新动力,使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和新需求成为发展新动力。优化企业发展原动力,在注重增强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的基础上,更多增强人力资本和创新驱动能力;在经营主业选择上,更多依托供需多主体互动的转变,提升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和服务等环节效率效益,构建内生增长的新动力。

  (二)产业变革升级,再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无锡产业变革升级,应以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进程,再造制造业发展新优势。

  变革行动一:大力实施发展模式变革行动。发展模式变革,应从市级顶层设计、全域空间功能和产业园区布局入手,创新地方资源配置模式,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变革。

  ——制造业发展模式变革。适应资源变化新要求,更加重视利用全球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着力推动由主要依靠国内劳动力资源、先进技术装备,转向依靠优秀人才、自主创新发展能力的转变。适应制造模式变化新要求,更加注重产品高质量与低成本统一,注重生产专业化与柔性化互动,促进贴牌生产、加工贸易、进口组装生产向自主开发高端、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型。

  ——产业空间发展模式变革。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加强产业布局规划、投资导向,鼓励园区提升产业配套功能,引导差别化、特色发展,鼓励园区转型发展。优化产业链布局,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包括设计与生产,生产与营销,零部件与整机之间提供条件,鼓励大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和增强研发、营销及销后服务等投资高收益行业,提升园区产业聚集、经济增长极功能,增强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区域经济功能模式变革。优化区域经济功能,建设智能制造网络等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产业协作配套服务功能,提升物流、技术流、资金流运行效率;增强园区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的聚集效应,为优质资源聚集、高端经济技术活动提供服务。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形成要素配置高效、产业各显特色、分工合作的经济系统,形成技术创新链、产业价值链、企业生态链互联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变革行动二: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应增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特色化导向,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大力发展先导作用强、成长空间大、质量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先进制造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优先发展物联网产业,打造成全国物联网技术创新核心区、产业发展集聚区、应用示范先导区和“东方硅谷”。

  ——高端装备制造业。提高自主研发设计、系统集成和成套制造水平,打造成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

  ——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节能环保、光伏太阳能、风电等可再生绿色能源装备产品,打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研发、制造和交易基地。

  ——新材料产业。提升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高性能纤维、高分子复合等先进结构材料,打造新材料研发和制造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和制造创新药物和先进医疗设备等生物医学产品,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高端纺织及服装产业。发展品牌化、时尚化高档纺织及服装和化学纤维产业,打造高档纺织及服装研发、制造和国际贸易一体化基地。

  ——生产性服务业。挖掘工业产品延伸领域,向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拓展发展众筹、众包、众设、专业电商等服务业务,在服务化延伸中提升工业企业效率效益和竞争优势。

  变革行动三: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互联网+”行动,应结合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设备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产品智能化和营销网络化水平,支撑产业变革升级。

  ——“互联网+”创业创新行动。建设互联网和工业云平台功能,为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和创新创业提供资源支撑和服务,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建设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制造服务化水平。

  ——“互联网+”智能产品行动。加快攻克智能核心技术,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传感器、物联网设备和数字医疗、远程教育、位置服务等新型智能产品。

  ——“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加快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水平。

  ——“互联网+”电子商务行动。运用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实现企业营销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增强网络营销优势。

  (三)技术变革升级,再造技术进步新优势。

  无锡工业技术变革升级,应以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投入为抓手,使创新成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支撑工业技术进步优势再造。

  变革行动四:大力实施创新载体建设行动。创新载体建设行动,要加大创新类公共产品投入力度,聚集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载体和平台功能,形成适应企业自主创新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活动新环境,支撑技术变革升级。

  ——实施科技兴业战略。提升企业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和新技术应用的主体作用,大力开发新产品,由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智力驱动转换,实现“加工制造”向“研发制造”的转变。

  ——构建多主体技术创新组织。鼓励企业增加技术投资,形成更多技术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创新活动体系。

  ——增强技术创新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经济与技术互动平台,提供研发、制造与协作配套等经济技术网络化互动功能,增加创新发展服务供给,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功能。

  变革行动五:大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应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新产品,推动要素驱动加速向创新驱动转换为主线。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增加要素的技术含量、创新功能和创新机制,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和引进优秀人才,激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鼓励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鼓励和支持攻克重大关键技术,鼓励颠覆性创新,鼓励驻锡国防科技和创新型企业瞄准国际前沿,承担国家重点工程、重大装备和重大科技专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大力开发和保护知识产权,在优势领域形成一批专利、商标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品牌。

  变革行动六:大力实施投资优化升级行动。投资优化升级行动,着力优化工业投资模式,注重优化资本要素中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内涵,大力度实施技术改造,构建创新驱动力、内生增长、集约高效、技术升级机制,提高投资效率效益。

  ——优化工业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投资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先投资发展高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建设产业配套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制造服务化投资,实施信息化改造、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提升服务化功能。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市场化并购重组。

  ——提升技术投资效率效益。鼓励和支持改造提升产品结构和质量,提高经济社会效益。构建投资绩效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用地安排、项目准入、投资产出等绩效管理,盘活存量、调优增量,走集约发展、创新发展、高效发展道路。

  (四)企业变革转型,再造企业竞争新优势。

  无锡企业变革转型,关键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在企业转型中实施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变革,形成一大批创新活力创造能力旺盛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

  变革行动七:大力实施企业转型发展行动。企业转型发展行动,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借助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向高技术、新兴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

  ——过剩领域企业转型发展。利用基础优势,跳出产能过剩、过度竞争领域,向新兴、高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开拓新空间。

  ——制造企业向服务领域延伸。在提升产品功能性能的同时,实现制造服务化变革和业态创新。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向前端领域拓展,增强战略筹划和技术创新能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鼓励和支持企业向售后服务业务延伸,提供系统集成总承服务,增强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和社会化服务功能,拓展增值服务。

  变革行动八:大力实施企业生产方式变革行动。企业生产方式变革行动,加快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生产流程和生产控制方式,推进企业向智能化、柔性化、绿色化制造变革。

  ——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把信息资源转化成企业的宝贵资源,提高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研发设计信息化水平,优化研发设计手段,开发高附加值和智能化产品。提升生产控制信息化水平,建设一批柔性制造单元体、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提升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和生产控制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提升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广泛采用资源计划(ERP)、财务管理(FM)、知识管理(KM)、供应链管理(SCM)和电子商务(EC)及(B2B)等新技术,提升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能力和经营效率。

  ——智能化柔性化绿色化变革。加工制造智能化变革,加快向“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化制造”为核心的集成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智能化制造的转变,加快向个性化定制等柔性制造方式转变。加工制造绿色化变革,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节能降耗;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制造,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变革行动九:大力实施企业模式优化行动。企业模式优化行动,要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基础,结合生产经营方式变革,推进企业组织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

  ——企业组织模式变革。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组织模式。推广哑铃型、扁平式、网络化等现代企业组织模式,运用网络技术,提高运行效率,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形成基于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营销方式。鼓励和支持总部化变革。根据价值链特性和比较优势原则,向跨地区分工、网络型、全球化运营的转变。鼓励本市大企业在城区设立公司总部及研发中心、营销中心、财务中心等总部机构,在工业园区或跨地区建设生产基地,优化企业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等功能配置,鼓励国内外大企业来锡建办区域性总部机构。

  ——经营管理模式变革。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研发设计、网络管理、ERP管理、供应链协作、营销信息、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等平台,形成公司决策、管理层及操作层的全方位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撑企业研发设计、加工制造、采购物流、营销服务等活动。鼓励和支持运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营销与服务等信息化手段,建立新型经营管理模式,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变革行动十:大力实施企业优势提升行动。企业优势提升行动,以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基础,激励和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做优,形成大批创新能力强、盈利能力强、带动力强和综合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群体。

  ——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倡导开拓、创新、务实、奋进的企业精神。加强企业内部建设,用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提升企业人才优势。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增强企业履行守法经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道德等社会责任,建设诚信企业。

  ——培育壮大优势企业。着力增强企业资本实力、技术实力、经营活力和发展动力。提供绿色通道和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不断增强资本优势、技术优势、质量品牌优势、营销优势和管理优势。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企业上市,鼓励企业上市,实施购并重组和投资合作,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增强抗风险能力,先人一步、高人一筹抢占制高点,做强做优做大,再造企业竞争新优势。

  无锡积极参与世界新工业革命,打造制造强市,需要政府、企业和各界智慧和力量,更需要相关主体协同互动的创新创造行动。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